文野網站wiki
Advertisement

公共物品Public good,又译公共财产)在经济学的解释里,是一种财货,从消费方面的观点上,具有“非敌对性”(或称“非独享性”、“共享性”);从供给方面的观点上,具有“无法排他性”。

公共物品的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,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。

共享性[ | ]

共享性,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。

非排他性[ | ]

非排他性指的是:财货可任意让多人共用而不减少该财货的效用,而且我们无法禁止某人不付代价而享受该财货。比如说,如果某人吃了蛋糕,该蛋糕就不能让另一个人吃,所以蛋糕就不具有非排他性。换言之,蛋糕这种财货具有排他性(或称独享性)。然而,如果道路不收数过路费,即使是一个没有缴的人,依然可以享受道路建设的好处,又比如一个人多呼吸了一口空气、多喝了一口溪水,并不会明显影响到另一人的呼吸与喝水的权益,具备像免费公司、空气与溪水这种特性的财货,便称为非排他性的财货,要阻止一个人享用该物品的代价,将会非常大。

在现实生活中,几乎没有完全的非敌对性,以及无法排他性的财货。而大略具备这两种特性的财货,称为“公共物品”。例如空气、国防知识等。

如果每一位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,我们称这种公财为“纯公共物品”。

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[ | ]

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这一对概念是“混合经济”理论的重要依据。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失灵的情况,一些经济活动必需由政府出面进行组织,政府经济部门就有某种存在的必要。其区别主要表现在:

  1. 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,私人物品有排他性。
  2.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多人可以共享的,私人物品是独享的。公共物品是市场经济无法有效提供的,必需由众人共同合力提供,也就是众人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、共同组成的组织(如政府)提供之,但也有私人会提供,并不是只向哪些具体的人或哪些利益集团提供,因而公共物品具有共享的性质。

若同时具备“独享性”以及“可排他性”的财货,称为私有财产私人物品。大部分可见、可买卖的财货都属于私有财。

释义[ | ]

“公共物品、私人物品”这一对概念与“公物、私物”这一对概念的意义不同,但是常常被混淆,其实“公共物品”并不是一般大众所指的“公物”。

“公共物品、私人物品”这一对概念定义于共享性、非排他性等两个性质。而“公物、私物”这一对概念定义于物品的所有权;“公物”指多数人共同拥有该物的所有权,也称为“共有资源、共有物品”,不能算是“公共物品”,反而较接近无法判断拥有者的“无主物”;而私物则指一个人(或法人)拥有该物的所有权。


在人数较多时,增加一些人的消费对营运成本没有影响,其边际成本为零。但是超过一定人数后,生产者的边际成本就会大于零,称此种财货为“准财货”。

Advertisement